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阅!手机版

天香书阅 > 其它小说 > 逐利

逐利

吉吉老板 著

其它小说连载

长篇其它小说《逐利男女主角林耀武王延华身边发生的故事精彩纷非常值得一作者“吉吉老板”所主要讲述的是:那一2001冬天格外省研究院的院子银杏叶落了一风吹得簌簌作王延华裹着旧呢子大从实验楼里走出手里还拿着刚打印好的报呼出的白气在空气里弥实验楼外那台老式电视机正播放新主持人语气高昂:“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那一整个实验室都安静了几有人激动地拍有人窃窃私王延华没说只是抬头看了眼窗外的阳嘴角微微动了“也真的要变...

主角:林耀武,王延华   更新:2025-11-06 19:07:12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那一年,2001年,冬天格外冷。

省研究院的院子里,银杏叶落了一地,风吹得簌簌作响。

王延华裹着旧呢子大衣,从实验楼里走出来,手里还拿着刚打印好的报告,呼出的白气在空气里弥漫。

实验楼外那台老式电视机正播放新闻,主持人语气高昂:“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那一刻,整个实验室都安静了几秒。

有人激动地拍手,有人窃窃私语。

王延华没说话,只是抬头看了眼窗外的阳光,嘴角微微动了动。

“也许,真的要变了。”

他心想。

他在研究院己经待了十年。

十年里,他做过项目、写过论文,也跑过一线的调研。

可这些年下来,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像个被时间遗忘的人。

实验室里的仪器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型号,研究院的预算一年比一年少。

曾经的热血与理想,早被日复一日的审批流程与会议稀释。

“老王,这次的项目拨款又拖了。”

同事小李走过来说,语气平静得近乎麻木。

王延华笑了笑,没接话。

他知道体制内的规则:慢、稳、安全——但越来越没有希望。

院长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再等一等”,可他等了十年,连下一步的方向都没看清。

晚上,他坐在研究院家属区的小屋里,灯光昏黄,桌上摆着冷掉的饭菜。

妻子忙着哄孩子,他拿起报纸,看到“外资企业纷纷落户沿海广东工业总产值翻番”这样的标题。

那一刻,他突然觉得,这个国家真的在往前走,只是他似乎被留在了原地。

他三十多岁,学历不低,懂技术,有经验,却在一个逐渐衰老的体系里耗尽时间。

他不甘心。

那个冬天,他终于递交了辞职报告。

那天早晨下了雪,他穿过空旷的院子,鞋底发出“咯吱”的声音。

院长劝他:“延华,外面不比这里,稳定啊。”

王延华只是笑:“稳定是好事,但我想试试别的路。”

那时候的“别的路”,其实他也没想清楚。

他先是与几个人合伙承包了个小型石灰石矿,位于省城北边的山脚下。

刚开始,他什么都得亲力亲为:跑审批、盯炸山、谈运输、对账单。

工人都说他不像研究院出来的知识分子,更像个老矿工。

两年后,矿山停了。

原料价格暴跌,资金链断裂,合伙人撤资。

他赔得几乎什么都不剩。

有一阵子,他晚上睡觉都会梦见炸山的轰鸣声,醒来满头汗。

不久,他又投身到软件行业。

那时正是“信息化”的热潮,他与几个程序员合作,为企业做管理系统。

起初还算顺利,谈了几家客户,但大多数项目拖着不付款,有的干脆烂尾。

一次被拖欠了半年货款,他气得通宵写信投诉,却没有任何回应。

事业不顺,家里的日子也跟着紧张起来。

研究院通知他单位缺人,回去上班。

妻子对他说:“回去干嘛,那地方一眼看到你六十岁退休的样子。”

王延华沉默半天,说:“你说的对,人总要做点预想不到的事。”

那段日子,他觉得自己像被时代抛在半空的人,既不属于旧世界,也没能踏上新的轨道。

转机出现在一个寻常的下午。

那天,他开车到郊县去处理软件运行问题。

天阴沉沉的,山路泥泞。

快到目的地时,前方一辆卡车抛锚了,司机正蹲在地上骂人。

车旁站着一个中年男人,黑脸膛、壮实、穿着夹克,神情焦躁。

“兄弟,麻烦帮个忙?”

那人走上来喊。

王延华下车,看了眼,是变速箱卡住了。

他懂点机械,钻到车底鼓捣了半天,终于修好。

那人感激地一连道谢:“真是遇到贵人了!

我叫林耀武,做化肥的,在郊外办了个厂。”

两人就这样认识了。

几天后,林耀武特地打电话请他吃饭,说:“老王,回来省城了吗?

喝两盅。”

饭桌上,林耀武豪爽健谈,笑声震天。

他讲自己是外地人,几年前来这边投资复合肥厂,运气好,赚了点钱。

“这年头,只要敢干,就不怕没钱赚。”

王延华只是微笑,举杯相敬。

那顿酒之后,两人成了朋友。

偶尔通个电话,聊市场行情,也互相帮点忙。

王延华欣赏林耀武的胆识,林耀武佩服他懂技术、有见识。

两人虽性格不同,却惺惺相惜。

2005年,王延华的哥哥到北京某部挂职。

那年夏天,他去探望。

饭桌上,大哥忽然说:“延华,现在国家搞基础建设,一路向西,水泥、钢铁、建材都是热门。

你不是搞材料出身吗?

干脆办个粉磨站。”

“粉磨站?

钱不够啊。”

“合伙啊,投资不算太大,回本快。”

王延华没多说,但那晚他在北京的小旅馆里失眠了。

窗外的高楼霓虹闪烁,他心里不断盘算着成本、产量、利润。

那种老职业人的理性思维又被唤醒。

回南方后,他开始调研。

跑了三个市、十几个县,走访了数家水泥厂,翻阅了成堆的可研报告。

他发现,一个年产二十万吨的粉磨站,设备投资六百万,加上厂房、流动资金,一千多万足够。

每年产值五千万左右,正常利润8%到12%。

他反复计算,得出的结论是——这事能干。

但资金是难题。

他手上只有两百万。

夜里,他独自坐在宾馆的窗前,手里一支烟燃到尽头,灰烬掉在地上。

脑子里闪过的人,是林耀武。

第二天,他拨通电话:“老林,有个项目,想请你听听。”

林耀武爽快答应。

两天后,两人见面。

那天阳光明媚,林耀武厂里的机器声隆隆作响,空气中弥漫着肥料的味道。

王延华摊开一张手绘草图,讲市场需求、原料来源、回收周期。

林耀武听完,点了根烟,笑着说:“我就喜欢你这种踏实的人。

这事我干!

我当董事长,你当副总,咱俩一起干。”

王延华看着他,沉默片刻,点头。

那一刻,他心里有一种久违的热血。

项目筹备比他想象中更复杂。

选址、环评、安评、能评、土地手续,每一步都得花心思。

他们几乎天天往政府部门跑,有时从早忙到夜。

林耀武擅长交际,能喝、能聊、能办事;王延华则负责技术、设计、施工,事无巨细。

有一次,他们到工信部门报批,工作人员看了材料淡淡地说:“你们这个项目投资太小,不列入重点支持。”

林耀武从抽屉里摸出一包烟,递过去:“哥,我们是实干型企业,不给政府添麻烦。”

那人接了烟,笑笑:“行,我帮你们问问。”

就这样,项目一点点往前推。

工地的早晨,常常笼着薄雾。

工人们戴着安全帽,机器声轰鸣,混凝土搅拌机的味道刺鼻。

王延华站在工地边,看着一排排设备安装起来,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

他想起多年前研究院那间冰冷的实验室,想起自己那句“等我赚到钱再捐仪器”,心头一阵发烫。

晚上,他和林耀武常坐在宿舍门口喝酒。

风吹过,远处传来机器的低鸣。

林耀武举杯:“老王,你看,这就是咱的江山。”

王延华笑:“希望它能长久。”

“会的,”林耀武拍他肩膀,“咱干的不是虚的,是真产业。”

一年后,耀武建材的厂房落成。

吊车轰鸣,第一台磨机启动。

那一瞬间,灰尘在阳光下飞舞,像是时代在发出低沉的呐喊。

林耀武笑得眼睛眯成缝,王延华却只是静静地站着,望着那台机器,心里波涛翻涌。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台机器的启动,而是他们命运的新起点。

他终于从实验室的阴影里走了出来,站在了现实的风口。

那风很大,夹着尘土,也吹得人热血。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