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贪》前言免责声明:本章内容纯属虚构,为艺术创作需要。
所有技术细节均经过模糊或科幻化处理,请勿模仿或对号入座。
在曼谷唐人街旁一处隐蔽的废弃海运集装箱内,LED应急灯发出的冷白色光线在锈迹斑斑的金属内壁上投下细碎而斑驳的阴影。
密闭空间内弥漫着湄南河特有的潮湿水汽,与集装箱表面防锈漆挥发出的刺鼻化学气味相互交织,形成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氛围。
十个身着黑衣的身影沉默地围站在中央的金属方桌旁,桌面展开的曲面电子屏上,正循环播放着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最新公布的红色通缉令——"天网"行动西个鲜红大字在屏幕上不断闪烁,下方密密麻麻排列着100名外逃人员的照片与详细涉案信息,每一条记录都赫然标注着"贪污""洗钱""金融诈骗"等触目惊心的罪名,以及"全球追缉"的红色电子印章。
"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宣称天网正在形成,但有些狡猾的鱼,注定会从网眼中溜走。
"率先开口的是代号"设计师"的东方裔男性,他的面部轮廓在昏暗灯光下显得格外棱角分明。
修长的手指在电子屏上轻点,精准地划出一名外逃高官的信息档案,指甲修剪得一丝不苟,袖口处若隐若现的定制钢笔折射出冷光——那是他曾经作为国际刑警高级调查官时的职业习惯,后来转行成为跨国律师时也保留至今。
然而没人能说清,这个曾经维护程序正义的精英为何会摇身一变,成为策划一系列隐秘"清算"行动的核心人物。
他的语速始终保持着令人不安的平稳,每个音节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我们并非在执行任何组织的命令,只是认为...有些被刻意遗忘的账目,总该有人来清算。
"桌旁的"编剧"微微颔首,这位法兰西裔男性不自觉地摩挲着西装袖口的纽扣。
作为曾经在行为心理学与法医鉴定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双料权威,此刻他正专注地分析着屏幕上目标人物的微表情特写照片,嘴角浮现出一抹几不可察的冷笑:"从公开影像资料来看,37号目标在镜头前有频繁整理领口的强迫性动作,这是典型的焦虑型躯体化反应,建议采用环境压迫的心理战术;52号目标面对媒体时瞳孔会出现异常收缩,暴露出对资产曝光的病态恐惧——这些心理弱点,都将成为行动方案的关键突破点。
"他说话时带着若隐若现的法语腔调,却没人追问这位学术明星为何突然离开象牙塔,更无人提及他那本曾轰动学界的法医专著,最终为何会出现在地下黑市的禁书交易清单上。
"魔术师"突然蹲下身,这位东方裔男性的动作敏捷得与他机械工程专家的身份极不相称。
只见他从战术背包中倒出一堆精密零件,修长的手指在金属部件间翻飞,转眼间就组装出一个微型液压装置——外层包裹的黄铜外壳被刻意做旧,完美伪装成普通游艇的锚链配件。
"按照设计师的规格要求,这个暗格装置可以承受30公斤黄金的配重,启动机关伪装成锁扣自然磨损的状态,即便接受专业安检,也只会被当作年久失修的普通零件。
"他说话时目光始终没有离开手中的装置,语气中透着对机械构造的绝对专注。
没人提起他曾在国际魔术大赛创下的"三秒逃脱"世界纪录,更无人询问这位舞台魔术大师为何要放弃万众瞩目的聚光灯,甘愿藏身于这阴暗的金属牢笼。
角落里,"药师"正把玩着一支装有透明液体的玻璃试管。
这位日耳曼裔男性挺拔的身姿如同一柄出鞘的利剑,试管在LED光线下折射出的光斑在地面划出锐利的轨迹。
"针对有哮喘病史的目标,我特别研制了气溶胶载体,混合微米级花生粉后,在高空低压环境下会自动雾化扩散。
常规毒理检测只会显示突发性过敏反应,找不到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痕迹。
"他的声音低沉而精确,带着实验室特有的严谨腔调。
但没人敢问,他主导的那个轰动一时的抗癌药物研发项目,为何会在临床试验的最后阶段突然中止,只留下一份盖着"绝密"印章的毒理学分析报告。
折叠椅上的"黑客"十指如飞,拉丁裔男性的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出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代码指令。
曲面屏幕上,红色通缉令的后台数据库被层层破解,目标的海外账户流水、私人行程轨迹等机密信息如瀑布般倾泻而下。
"我通过国际刑警的开放API接口反向渗透,补充了他们未公开的监控数据——41号目标每周三上午都会准时出现在温哥华某滑雪场的VIP休息室,58号目标则坚持每月前往曼谷同一家高端医美机构做护理。
"他全程没有抬头,降噪耳机里偶尔泄露的电子音在寂静中格外刺耳。
没人质疑他为何能轻易突破号称"全球最安全"的执法系统防火墙,更无人深究他曾经为某国军方设计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最终为何会毁于他自己编写的吞噬性病毒程序。
"财务师"站在电子屏另一侧,这位北美裔男性熨烫得笔挺的西装与集装箱的破败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他手中的账户分析报告上,用红笔清晰标注着数十条错综复杂的洗钱路径。
"53号目标通过柬埔寨三家空壳公司的交叉转账,成功转移了4.2亿美元赃款。
我通过区块链反向追踪,最终锁定他在瑞士私人银行的加密账户。
只要植入精心设计的虚假交易警报,就能触发银行的自动冻结机制,逼他不得不现身处理。
"他的分析冷静得像在解读一份再普通不过的季度财报,没人提及他辞去华尔街顶级反洗钱顾问时放弃的七位数年薪,更无人询问他转而追查这些海外赃款的真实动机。
靠在集装箱壁上的"潜入者"轻轻调整着战术腰带的位置,这位混血女性矫健的身形散发着法国外籍兵团特种部队特有的凌厉气场。
她腰间那把定制战术匕首的刀鞘上,刻着微型的外籍兵团徽章。
"若需要潜入目标的滨海别墅,我建议采用管道渗透方案。
马里平叛行动中,我曾用这种方法成功突破叛军指挥部的三层安防系统。
"她锐利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个人,但没人追问这位精英战士为何离开兵团,更无人敢提她参与的联合国维和任务,在官方记录中为何会被标注为"未达成预期目标"。
正在为照片人物进行面部分析的"替身"抬起头,韩裔女性手中的化妆刷在灯光下划出优雅的弧线。
她面前的专业化妆箱里,按照色系排列的仿真人皮面具足以以假乱真。
"针对需要制造自杀假象的高价值目标,我能在120分钟内完成全息化妆,连目标长期皱眉形成的额纹都能完美复刻,配合声纹模拟技术,相似度可达99%。
"她轻柔的嗓音与谈话内容的冷酷形成诡异反差。
没人打听她为何放弃好莱坞顶级特效化妆师的头衔,更无人知晓她专为"不存在的人"打造完美替身的真正原因。
守在集装箱门口的"影子"如同雕塑般静止不动,苏格兰裔男性猎豹般的肌肉线条在战术服下若隐若现。
这位前皇家特警空勤团精英手中的战术手电始终锁定着入口处的视觉死角。
"突发情况下,我能在30秒内建立半径5米的环形防御阵地。
阿富汗人质危机时,这种战术成功抵挡了武装分子三轮强攻。
"他低沉的嗓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但没人询问这位反恐专家为何突然退役,更无人深究他参与的某项绝密行动,在官方档案中为何只留下"资料封存"的模糊标注。
角落里,"清洁工"正用特制溶液处理地面的一处细微痕迹。
俄罗斯裔男性手中的纤维抹布所过之处,连最精密的检测仪器都找不出任何残留。
"行动结束后,我会彻底清除所有生物痕迹,替换可能成为物证的物品,确保现场不会留下任何逻辑链条。
如果出现意外...我也准备了相应的善后方案。
"他平淡的语气像是在讨论天气,但没人敢问这个前克格勃"痕迹专家"的真实服役记录,更无人知晓他的档案中那个"己退役"的印章背后隐藏着多少秘密。
金属桌中央,十份完全相同的羊皮纸契约整齐排列,每份文件上都印着血红色的"诫"字徽记,下方留着空白的签名栏。
"设计师"率先拿起钢笔,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在密闭空间中异常清晰。
抬手时,左手手腕内侧同样的银色三角印记清晰可见 —— 这枚印记像是所有印记的源头,边缘比其他人的更清晰,泛着冷冽的光。
"我们自愿签署这份生死契约,若身份暴露或被捕,立即执行吞药程序,确保组织秘密永不泄露。
"他的声音平静得可怕,仿佛只是在签署一份普通的法律文件。
没人知道这份决绝背后是否藏着更深的使命,更无人知晓他如何找到这些散落世界各地的危险天才,组建起这个名为"The Decalogue(十诫)"的隐秘同盟。
就像没人知道,这枚银色三角印记,究竟是他们过往的联结,还是未来的枷锁。
其余九人依次上前签名,笔尖接触羊皮纸的瞬间,仿佛有无形的锁链将他们牢牢捆绑。
有人签完后会不自觉地望向"设计师",眼中闪过的复杂情绪或许源于某次秘密援救,或许是对相似黑暗过往的共鸣,又或许只是被他那"清算所有"的执念所感染。
这份默契无人点破,就像没人会主动揭开彼此的伤疤——当印着特殊标记的邀请函神秘出现在他们生活中时,这些本应毫无交集的危险人物,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接受。
应急灯的冷光在签满代号的契约上流淌,血色的"诫"字与每个人的化名重叠,在金属墙壁上投下扭曲的投影。
没人了解他们的真实过往,没人清楚他们选择这条路的真正原因,但此刻开始,一张比官方"天网"更精密、更致命的暗网正在全球悄然张开,目标首指那些自以为逃过法律制裁的腐败之徒。
电子屏上的通缉令仍在循环播放,黑客耳机里传出的新闻播报声隐约可闻:"...天网行动己对100名涉嫌重大经济犯罪的外逃人员发布红色通缉令..."。
这官方宣言与集装箱内的死寂形成荒诞对比。
"设计师"突然合上电子屏,当最后一丝冷光消失的刹那,集装箱陷入绝对的黑暗。
只有十双眼睛在漆黑中闪烁的微光,映照着那份签满代号的死亡契约,无声地宣告:有些正义或许永远见不得光,但终将以自己的方式降临人间。
[前言 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