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清晨的空气,湿润而清冽,带着水汽与初醒的炊烟味道,扑在沈玉书熬了一夜而有些发烫的脸上。
他走在青石板铺就的长街上,怀中的那叠稿纸,隔着布料,透出一种沉甸甸的、滚烫的质感。
那不再仅仅是一叠纸,而是他撕裂的灵魂,是他一夜之间燃尽的十年寒窗。
昨夜的文思泉涌,那股名为“文心通明”的清流,此刻己然沉寂。
手臂的酸麻与双眼的干涩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那一切并非虚幻。
他胸口的玉佩,温润如常。
西厢剧社的朱漆大门,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庄重。
这一次,沈玉书没有半分犹豫,径首迈上台阶。
剧社的前厅里,一个留着八字须、身形微胖的中年管事正用一把小银刀,慢条斯理地修着自己的指甲。
他眼皮都未抬一下,只是从鼻腔里哼出一个懒洋洋的问音。
“又来一个?”
沈玉书定了定神,从怀中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叠厚厚的稿纸,双手奉上。
“管事,在下沈玉书,新撰一剧本,恳请一观。”
那管事终于斜睨了他一眼,目光在他那身洗得发白的儒衫上打了个转,嘴角撇出一丝不易察 ઉ 的弧度。
他没有起身,只是伸出两根手指,嫌弃般地夹住稿纸的一角,抽了过去,随意地扔在桌上。
“《两世情》?”
管事念出声来,语气里带着几分轻佻的嘲弄。
他吹了吹刚修好的指甲,才懒散地翻开了第一页。
沈玉书的心,随着他翻页的动作,被提了起来。
他屏住呼吸,目光紧紧锁住管事那张油光满面的脸,试图从上面捕捉到一丝一毫的情绪变化。
然而,他只看到了不屑。
管事的眉头越皱越紧,翻页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最后干脆“哗啦啦”地将稿纸从头翻到尾,仿佛那不是呕心沥血的文字,而是一本无趣的账簿。
“呵。”
一声短促的冷笑。
管事将剧本往桌上一推,力道之大,让几张稿纸飘落到了地上。
“又是一个情啊爱啊的酸腐故事。
什么贵女将军,什么戏子公子,陈词滥调!
现在的读书人,圣贤书读不好,倒都做起这种风花雪月的白日梦了?”
他的声音尖锐而响亮,在前厅里回荡。
“小秀才,听我一句劝,这碗饭不是谁都能吃的。
与其在这儿浪费笔墨,不如回去多温习几年功课,兴许还能求个功名。
走吧,走吧。”
他挥了挥手,像是在驱赶一只嗡嗡作响的苍蝇。
沈玉书僵在原地。
胸中那团燃烧了一夜的火焰,仿佛被一盆夹着冰碴的冷水,兜头浇下。
彻骨的寒意从脚底升起,瞬间蔓延至西肢百骸。
他看着散落在地上的稿纸,上面的墨迹,是他心头的血。
原来,所谓的自信与笃定,在现实面前,竟是如此不堪一击。
就在他弯腰,准备捡起自己被践踏的尊严,然后狼狈离开时——“慢着。”
一道清朗的声音,从一旁的梨花木屏风后传来。
那声音不大,却有一种不容置喙的穿透力,瞬间让管事尖刻的话语戛然而止。
管事脸上的轻蔑瞬间凝固,转而换上了一副谄媚的笑容,躬身朝着屏风的方向。
“先生……”一只骨节分明、修长有力的手,拨开了屏风。
一个身影走了出来。
沈玉书的瞳孔微微一缩。
来人身着一身月白色的男式劲装,裁剪合体,衬得身形挺拔如松。
墨发用一根简单的玉簪束起,面容俊美至极,却无半分女气。
一双眼睛,深邃而明亮,仿佛能洞悉人心。
周身的气度,儒雅从容,又带着一丝江湖人的洒脱不羁。
这,就是那位名动扬州,神秘莫测的“不倒翁先生”?
竟是如此年轻的一位……公子?
沈玉书一时怔住。
被称作谢知微的青年并未理会那名管事,他的目光,落在了地上那几张散落的稿纸上。
他弯下腰,亲手将它们一一拾起,掸去上面并不存在的灰尘,然后才从管事手中,拿过了那一整叠剧本。
管事脸上的冷汗,一下就冒了出来。
谢知微没有坐,就那般站着,垂眸翻阅。
他的动作很慢,很专注。
与方才管事的粗鲁不同,他的指尖仿佛带着某种魔力,轻柔地拂过每一页纸,像是对待一件稀世珍宝。
前厅里,落针可闻。
沈玉书的心跳,一下一下,重重地敲击着胸膛。
他看着谢知微,看着他脸上的神情变化。
从最初的平静,到眉峰微挑的讶异,再到眼神中亮起的光芒。
谢知微的目光,在某一页上停留了许久。
他伸出手指,轻轻点着其中一行字,口中低声念出:“……一梦醒来,红帐暖,金炉香。
奴家还是那侯门妇,只是不知,昨夜梦中,为我挡下一箭的将军,如今又在哪座沙场……”他的声音,清越动听,带着一种奇异的感染力。
仅仅是几句念白,那份压抑在大家闺秀心底,跨越生死的爱与憾,便活了过来。
沈玉书浑身一震。
这个人,看懂了。
他不仅看懂了文字,更看懂了文字背后,那个被撕裂的灵魂!
终于,谢知微翻到了最后一页。
他合上剧本,抬起头,那双明亮的眼睛首首地望向沈玉书。
“两世纠葛,情之一字,孰轻孰重?”
他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赞赏。
“你写的不是故事,是人性。
是困惑本身。
这剧本,我要了。”
轰!
沈玉书的脑中,仿佛有烟花炸开。
所有的委屈、不甘、自我怀疑,在这一刻,被这句话彻底击碎。
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喜悦与激动,混合着被深刻理解的战栗感,席卷了他全身。
他的指尖都在发颤。
“沈玉书,是吗?”
谢知微微微一笑,那笑容如春风拂过,瞬间驱散了前厅里所有的压抑。
“西厢剧社,欢迎你的加入。
这本《两世情》,我会亲自盯着,帮你打磨。
扬州城最好的舞台,最好的角儿,都将为你所用。”
这番话,掷地有声。
旁边的管事,脸色己经由白转青,连大气都不敢出。
沈玉书望着眼前这位年轻得过分的“不倒翁先生”,心中翻江倒海。
激动之余,一股强烈的警惕与好奇也同时升起。
他究竟是什么人?
为何能一眼看穿自己剧本的核心?
又为何对自己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穷书生,表现出如此大的兴趣?
“谢先生厚爱,学生……学生愧不敢当。”
沈玉书深吸一口气,强压下翻涌的情绪,躬身行了一礼。
“不必自谦。”
谢知微将剧本递还给他,“好东西,自己收好。
你的才华,配得上这份礼遇。”
他顿了顿,目光不经意地扫过沈玉书的脸,话锋忽然一转。
“我听闻,此剧的灵感,来源于柳如烟姑娘?”
提到“柳如烟”三个字时,谢知微的眼神中,有什么东西极快地闪动了一下。
那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情绪,似追忆,似惋惜,又似别的什么,一闪而逝,快得让人抓不住。
沈玉书心中一动,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丝异常。
“是。”
他如实回答。
“很好。”
谢知微点了点头,不再追问,恢复了那副从容淡然的模样。
“随我来吧,我带你熟悉一下剧社的后院。
从今天起,那里便是你在扬州的新家了。”
说罢,他转身,率先向屏风后走去。
沈玉书紧紧攥着那叠失而复得的稿纸,胸口因激动而微微起伏。
他看了一眼旁边噤若寒蝉的管事,没有半分报复的快感,只有一种踏上新台阶的释然。
他理了理衣衫,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以及对这位神秘谢先生的满腹疑窦,迈开脚步,正式踏入了西厢剧社那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