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个突如其来的紧急任务打破了办公室的平静。
省里临时要求报送一份关于本市某行业发展的综合报告,时限只有三天。
这份报告涉及大量数据和协调工作,原本是赵局长分管,但他首接以“陈科长能力强”为由,推给了陈振华。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个烫手山芋,时间紧任务重,极易出错。
陈振华接下了任务,立刻召集科室人员开会分配工作。
张涛被派去协调其他部门要基础数据,林枫和李姐负责资料整理和初步分析。
会议结束后,陈振华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眉头紧锁。
林枫知道,真正的难关不在数据,而在报告的核心观点和方向。
前世,陈振华就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与当时的保守思路相左,报告初稿被打了回来,导致后续工作非常被动。
看着那扇紧闭的门,林枫知道,他等待的第一个机会,来了。
加班无可避免。
晚上九点,办公室里只剩下陈振华和林枫。
李姐和王大姐己经先回去了,张涛更是早早溜号儿。
林枫主动留下来,帮忙核对一些基础数据。
他能听到里间办公室传来的、持续的键盘敲击声和偶尔的叹息。
他起身,去茶水间用自己带来的杯子,泡了一杯浓茶。
他记得很清楚,陈振华熬夜时喜欢喝浓茶提神,而且胃不好,不能喝咖啡。
他轻轻敲了敲门,然后推开。
陈振华正对着电脑屏幕,揉着眉心,脸上带着疲惫。
“科长,喝点茶吧。”
林枫将茶杯放在他手边,恰到好处的温度,茶香袅袅。
陈振华愣了一下,抬头看他,眼神里的疲惫尚未散去:“你怎么还没走?”
“资料还没核对完,我弄完再走。”
林枫语气自然,目光快速扫过屏幕上的报告框架,果然,和之前记忆中的方向一致。
他没有多话,放下茶杯便退了出去。
陈振华看着那杯冒着热气的茶,又看了看门外林枫伏案工作的年轻背影,冰冷的办公室里,似乎注入了一丝微弱的暖意。
第二天,报告的初稿完成了,但陈振华脸上的凝重并未散去。
他知道,这个方向交上去,很可能通不过。
中午在食堂吃饭时,林枫打好饭,看到李婉和几个同期在招手,便自然地走过去同桌吃饭。
大家初来乍到,话题都围绕着对新环境的适应,气氛轻松愉快。
林枫“恰好”坐在了陈振华对面。
“科长,报告还顺利吗?”
林枫状似无意地问起。
陈振华揉了揉太阳穴:“框架是搭起来了,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不够亮眼。”
林枫沉吟了一下,仿佛在组织语言,然后才小心翼翼地说:“我昨天看资料到很晚,看到一篇大学时看过的国外案例,好像……和我们现在这个行业面临的困境有点像。
他们当时没有选择常规的扶持路径,而是通过建立产业协同联盟,撬动了社会资本,反而走出了新路……”他尽量用不确定的、探讨的语气,将未来几年才会成为主流的“产业集群化”理念的核心观点,包装成一个偶然的学术灵感,娓娓道来。
陈振华起初只是随意听着,但越听,眼神越亮。
林枫的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他脑中某个被阻塞的关节。